2008年9月30日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摘要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1983)頁92-122。
書寫日期:2008/9/29
一修:2008/9/30

青齊地區政權輪替:南燕(389-410),東晉、劉宋(410-469),北魏(469-534)

  陳弱水老師認為本文是一篇相當成功的個案研究,將整個青齊地區的豪強從其遷徙、紮根、發展講得相當清楚、明瞭,可做為北朝士族發展的一個側面供研究者參考。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考訂南北朝的青齊地區的豪強大多是由河北遷來此地。後燕亡國後,有大批河北大族跟隨慕容德南渡到青齊地區建立南燕政權,其中包括清河崔氏、房氏、張氏、太原王氏、平原劉氏、明氏等等。這些土豪在南燕政權時期、劉宋皇位繼承之爭、北魏占領青齊地區等事件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二節討論這些僑居的豪強何以在青齊地區有如此大的地方勢力?作者認為這跟南燕政權的建立有很密切的關係。南燕政權與東晉政權相似,後燕的殘餘勢力與豪強結合而組成南燕政權,因此南燕政權特別優待當地、僑居豪強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南遷豪強則利用這些特權(例如免役)吸引流民或當地破產的農民做為他們的「蔭戶」,使他們成為青齊地區最強大的地方勢力。
  南燕政權滅亡後,東晉、劉宋政權陸續控管青齊地區,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劉宋政權內部發生皇位繼承之爭,青齊地區豪強分類混戰,最後由北魏政權漁翁得利,469年青齊地區歸北魏政權所有。拿到青齊地區後,北魏遷徙大量青齊人戶到代京,按照地位、階級、投降先後加以分配,處置方式有三:一、在戰爭過程中投降北魏的青齊地區領袖人物為「客」,任職於北魏朝廷並居住在代京附近;二、一般的豪強(民望)及其宗族被視為「平齊民」,集中在平齊郡內;三、一般兵民則成為北魏貴族、官僚的奴隸。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平齊戶陸續獲准返回故地,這有兩層意義,第一,這些青齊豪強已經認為青齊地區是自己的故鄉,自視為當地土民;第二,縱使離開了青齊一小段時間,但他們在當地仍有相當強的勢力。
  第四節描述城民(拓跋本族人,隸屬於軍府的世襲兵,責任為防止當地的土民造反)與土民如何處理北魏末的流民動亂,以及土民與城民之間的矛盾。  
  由於這些南渡豪強是南燕政權中的組成分子和依靠的力量,因此他們得以擴大和鞏固他們對土地與依附人口的控制。不過作者認為南燕立國僅僅二十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河北豪強很難由外來勢力轉變為在地勢力,這些河北豪強得以在青齊紮根,劉宋統治青齊的五十五年才是關鍵,這段時間由於劉宋政權需借助當地豪強抵抗北魏攻勢,因此仍保有他們在當地的特權與勢力。此後北魏曾試圖遷徙豪強以破壞地方勢力,但在北魏孝文帝聯合漢番大族的政策指導下,青齊豪強得以回到故土,並繼續在當地享有政治、經濟特權。

討論:宗閱學長提出三個本文值得探討的地方,青齊指的是何處?土民意指為何?從本文或許可以看到陳寅恪、田餘慶等人提出的「次等士族」面貌,他們可能質樸無文,在兩國交戰要地上據地為王,並無錢穆重視的家學門風傳統,青齊土民可以算是士族嗎?士族在地域上的移動、區隔也很值得再繼續進行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