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摘要

授課老師:陳弱水
課程名: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
報告者:歷史所碩二邱建智
報告時間:2008/9/24
一修: 2008/9/30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於《唐長孺文存》

  作者在前言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在社會上起的作用和內容,古往今來的人已經討論到「題無剩義」,但為了增進對此制度的認識,唐長孺點出幾個問題,試圖更深入討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發展以及和現實政治間的關係。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三個大方向,分別為:

※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與曹魏政治
※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的配合

  首先我們來看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所創設的制度,我們一般的認識都認為其作用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不過就作者的觀察而言,他認為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在某一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九品中正制度是可以說「鞏固」或「維持」了門閥制度,但這不代表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而設立的。至於九品中正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理念是什麼呢?作者在82頁到83頁對此有進行說明,作者認為中正的設立延續漢代鄉舉里選之舊,有其歷史淵源,不過由於東漢末動亂之故,士人四處遊移,以往以本籍鄉里輿論為基礎的選舉方式無法進行,曹魏在繼承故有傳統的同時又對此選舉制度進行改造、破壞。國家介入宗族鄉黨,選派適當的人選主持評定,簡單來說在官方選舉和鄉里清議間取得協調,使東漢末年的鄉里清議變成官方的中正品第。不過這種選派某一兩位代表對士人進行品評的現象也不是曹魏所獨創的,月旦評的風行正顯示東漢末鄉閭評定早已歸於一兩人之手,曹魏政府只是順利成章的將其納入國家選舉制度,成為地方的「中正官」。
  談完了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及其跟漢代鄉舉里選的關係後,接下來作者開始討論九品中正制度與曹魏政治的關係。作者認為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有壓抑大族、破朋黨、循名責實的政策趨向,這跟曹家的出身有很密切的關係。曹魏設立中正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抑止浮華風氣,控制清議,但另方面曹魏政權又必須與大族名士妥協,因此還是要委任大族名士擔任中正官。
  第二部分談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本段處理的問題很多,內容比較鎖碎。本部分大概處理了幾個問題,分別為州中正、郡中正設立時間、中正的來源、中正的職權及鄉品、降品的問題。長孺推測州中正設立時間大概在240到250年。大部分的中正都是由中央官兼任,如此易於中央政府控制。中正的職權方面,他們有評定人物、委任州主簿、從事的權力。中正手上擁有三項品評人物後的資料供吏部選人參考,分別為家世、品、狀。家世不多做解釋,狀是指漢代以來舉主、狀主對舉人道德、才能的具體敘述,品則為舉人的家世資歷,到西晉期間家世已經成為中正評品的主要根據,個人的能力與道德已經不重要了。一般來說,中正品第人物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有可能升品、也可能降品,中正品第絕對不是一種虛名,其與入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降品就等於免官。107頁後討論了很多品第與降品的例子(不過唐長孺似乎沒有仔細的處理鄉品與官品的關係,這部分可再去參考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第三部分談九品中正與門閥的配合。在前頭曾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原因,作者已解釋本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相反的,曹魏政府甚至於有想將選舉權收歸中央的企圖,不過就後來的觀察,這個制度卻反倒強化了門閥制度。從漢代選人重才德到晉代用人重家世這個演變過程中,時間越後,才德與家世這個天平已經漸漸往家世那頭傾斜。西晉初年還是有不少人士議論大量士族獨占上品的問題,不過到了晉代,品評不重才德,重家世,士族至此已經完全控制了選舉,控制了多數的入仕途徑。時間再往後,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完全的確立,士族不再需要利用九品中正制來壟斷政治資源(中正品第只是一種形式,中正官在南北朝的功能性也越來越低,越來越不重要),南北朝人們議論選舉不談士族們獨佔上品,反倒多在埋怨士庶區別沒有認真的執行,大量偽造譜諜的寒門侵奪了士族的政治特權,士族強調個人血緣的高貴性,不屑與庶族交際,門閥制度至此已經發展到極端,變成個相當僵化且排他性極強的制度。唐長孺在本文的最後還討論了士族與庶族並非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間的關係,他們的矛盾與衝突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

討論:個人整理唐長孺本文最想要傳達的兩個概念。第一,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是相應門閥制度而誕生的,其背後有漢代鄉舉里選的時代背景,魏晉時人希望能在故有的歷史架構底下(但此架構在漢末已經遭到破壞)對過往的選舉方式進行改造跟創新,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會憑空出現,更不是為了替士族政治服務。第二,九品中正制度與士族政治互相依存的關係到了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改變,南北朝的士族不再需要倚賴九品中正制度來鞏固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總結以上兩點,制度乃因應社會情境、人事變化而生,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歷史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