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摘要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1983)頁79-91。
書寫日期:2008/9/30

  唐長孺本文先利用正史的記載,進行一般性的陳述,最後再補充石刻史料來加強其論點。本文可分為三節,延續唐長孺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的論點,本文試圖證明士族在北方的興衰起伏與現實政治間的密切關係,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唐長孺在本文處理的重心是漢人士族,其他非漢族群並不是他討論的焦點。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定姓族,這項政策有三個目的:第一,加速鮮卑人的漢化;第二、門閥化的鮮卑人易與漢人合作,消除彼此矛盾,達到胡漢融合,增加國力的目的;第三、重新訂定門閥高低序列,拉攏親魏的士族,給予其較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在孝文帝定族姓以前並沒有一套客觀、具體的標準來規定官爵高低與門閥序列到底有什麼關係,不過我們不能說在此之前沒有這些概念存在,定姓族的舉措可以說是對傳統慣例(例如以魏晉舊籍來定士族高低)的具體化跟制度化而已。
  孝文帝訂定出一套新的門閥序列,操作的標準則是當代官爵的高低與否,不再以魏晉舊籍做為判定門閥高低的基準,唐代的最高門閥-五姓(崔、盧、李、鄭、王)七家就是在太和年間獲得這個崇高地位的。底下唐長孺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以上論點。例如晉代寒門隴西李氏與西州豪強皇甫氏在北魏的門閥升降,河東薛氏、東平畢氏的崛起,這兩家在魏晉時代原非士族,薛氏甚至還是從蜀地遷徙到河東的非漢民族。
  最後一節唐長孺取新唐書內柳芳的說法與隋書經籍志的說法進行比較,證明兩份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進而指出漢人士族內的確有等級之分(四海大姓、州姓、郡姓、縣姓),最後再利用兩份石刻史料(魯郡太手張猛龍清德頌碑、穎州刺史敬使君碑)證明以上推論為真,孝文帝定姓族的政策的確落實到了社會之中。

討論:孝文帝定姓族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利用政治權力對以往約定俗成的門閥序列進行秩序重整,這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是個首例,而唐長孺點出當代政治局勢變化與士族盛衰有密切關聯的論點在本文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摘要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1983)頁92-122。
書寫日期:2008/9/29
一修:2008/9/30

青齊地區政權輪替:南燕(389-410),東晉、劉宋(410-469),北魏(469-534)

  陳弱水老師認為本文是一篇相當成功的個案研究,將整個青齊地區的豪強從其遷徙、紮根、發展講得相當清楚、明瞭,可做為北朝士族發展的一個側面供研究者參考。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考訂南北朝的青齊地區的豪強大多是由河北遷來此地。後燕亡國後,有大批河北大族跟隨慕容德南渡到青齊地區建立南燕政權,其中包括清河崔氏、房氏、張氏、太原王氏、平原劉氏、明氏等等。這些土豪在南燕政權時期、劉宋皇位繼承之爭、北魏占領青齊地區等事件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二節討論這些僑居的豪強何以在青齊地區有如此大的地方勢力?作者認為這跟南燕政權的建立有很密切的關係。南燕政權與東晉政權相似,後燕的殘餘勢力與豪強結合而組成南燕政權,因此南燕政權特別優待當地、僑居豪強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南遷豪強則利用這些特權(例如免役)吸引流民或當地破產的農民做為他們的「蔭戶」,使他們成為青齊地區最強大的地方勢力。
  南燕政權滅亡後,東晉、劉宋政權陸續控管青齊地區,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劉宋政權內部發生皇位繼承之爭,青齊地區豪強分類混戰,最後由北魏政權漁翁得利,469年青齊地區歸北魏政權所有。拿到青齊地區後,北魏遷徙大量青齊人戶到代京,按照地位、階級、投降先後加以分配,處置方式有三:一、在戰爭過程中投降北魏的青齊地區領袖人物為「客」,任職於北魏朝廷並居住在代京附近;二、一般的豪強(民望)及其宗族被視為「平齊民」,集中在平齊郡內;三、一般兵民則成為北魏貴族、官僚的奴隸。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平齊戶陸續獲准返回故地,這有兩層意義,第一,這些青齊豪強已經認為青齊地區是自己的故鄉,自視為當地土民;第二,縱使離開了青齊一小段時間,但他們在當地仍有相當強的勢力。
  第四節描述城民(拓跋本族人,隸屬於軍府的世襲兵,責任為防止當地的土民造反)與土民如何處理北魏末的流民動亂,以及土民與城民之間的矛盾。  
  由於這些南渡豪強是南燕政權中的組成分子和依靠的力量,因此他們得以擴大和鞏固他們對土地與依附人口的控制。不過作者認為南燕立國僅僅二十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河北豪強很難由外來勢力轉變為在地勢力,這些河北豪強得以在青齊紮根,劉宋統治青齊的五十五年才是關鍵,這段時間由於劉宋政權需借助當地豪強抵抗北魏攻勢,因此仍保有他們在當地的特權與勢力。此後北魏曾試圖遷徙豪強以破壞地方勢力,但在北魏孝文帝聯合漢番大族的政策指導下,青齊豪強得以回到故土,並繼續在當地享有政治、經濟特權。

討論:宗閱學長提出三個本文值得探討的地方,青齊指的是何處?土民意指為何?從本文或許可以看到陳寅恪、田餘慶等人提出的「次等士族」面貌,他們可能質樸無文,在兩國交戰要地上據地為王,並無錢穆重視的家學門風傳統,青齊土民可以算是士族嗎?士族在地域上的移動、區隔也很值得再繼續進行研究。

2008年9月25日

修安學長提供的查詢資料

各位學長姐、學友:

  以下是幾個我覺得不錯的歷史地名查詢網站和歷史地名大辭典,提供給大家在做墓誌釋讀時的參考:

一、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
http://yugong.fudan.edu.cn/Ichg/Chgis_Search_Form.asp
  此地名查詢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在製作CHGIS系統時的附屬產品,目前資料庫尚未完備,其中清代的地名最完整,大部分的村鎮地名皆已收錄,清代以前的地名以縣級以上的政區地名為主,但仍有許多政區地名未收錄。這一地名查詢系統的特別之處在有「治所釋文」和「界線釋文」,對地名所在的治所與政區範圍做了詳細的考證。

二、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此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導,聯合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歷史相關科系協作,耗時二十年完成,收錄古地名詞目七萬餘條,以歷代正史、水經注、重要方志與讀史方輿記要中的地名為主要收錄對象,其釋文除標明具體方位、里距外,並敘述該地名簡要的沿革,大部分皆有注明所引用的主要史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近一、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為目前編的比較好的歷史地名大辭典。此書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 [CNKI系列數據庫] 有,可直接進行查詢,台大圖書館有訂購,這個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還包括《山西歷史地名詞典》等其他地名辭典。算是不錯查詢地名的資料庫。

三、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1995。
  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員編寫,收錄了1949年以前的古地名六萬餘條詞目(共九萬個地名),此書在先前復旦大學編寫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1986)的基礎上增補、改進,是當時比較好的歷史地名辭典之一。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71306&highlight=%E9%AD%8F%E5%B5%A9%E\5%B1%B1

四、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2005。
  這是目前大陸出版最新的地名詞典,一樣是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寫,收錄古、舊、今地名六萬餘條,釋文對古地名的今日地點標示的比較詳細,除對地名沿革做了敘述外,也增加了許多地名的現今概況描述,因此整本書的部頭顯得很大,另外由於是古今地名詞典,今地名收錄比較詳盡,對於古地名的收錄也就不儘完備,主要縣級以上政區及主要的山水等地名。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33252&highlight=%E6%88%B4%E5%9D%87%\E8%89%AF

五、其他相關書籍:如《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北齊地理志》中的州、郡、縣都列有治所今地,亦可利用。

建議學長姐、學友們可使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查詢地名,並搭配「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參考相關的治所與界線考釋。另外對於墓誌當中出現的地名,我建議要加以注釋,內容包括治所今地(希望能儘量詳細注明到縣級以下的市鎮)和簡單的沿革。

祝研安
                          
吳修安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摘要

授課老師:陳弱水
課程名: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
報告者:歷史所碩二邱建智
報告時間:2008/9/24
一修: 2008/9/30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於《唐長孺文存》

  作者在前言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在社會上起的作用和內容,古往今來的人已經討論到「題無剩義」,但為了增進對此制度的認識,唐長孺點出幾個問題,試圖更深入討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發展以及和現實政治間的關係。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三個大方向,分別為:

※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與曹魏政治
※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的配合

  首先我們來看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所創設的制度,我們一般的認識都認為其作用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不過就作者的觀察而言,他認為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在某一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九品中正制度是可以說「鞏固」或「維持」了門閥制度,但這不代表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而設立的。至於九品中正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理念是什麼呢?作者在82頁到83頁對此有進行說明,作者認為中正的設立延續漢代鄉舉里選之舊,有其歷史淵源,不過由於東漢末動亂之故,士人四處遊移,以往以本籍鄉里輿論為基礎的選舉方式無法進行,曹魏在繼承故有傳統的同時又對此選舉制度進行改造、破壞。國家介入宗族鄉黨,選派適當的人選主持評定,簡單來說在官方選舉和鄉里清議間取得協調,使東漢末年的鄉里清議變成官方的中正品第。不過這種選派某一兩位代表對士人進行品評的現象也不是曹魏所獨創的,月旦評的風行正顯示東漢末鄉閭評定早已歸於一兩人之手,曹魏政府只是順利成章的將其納入國家選舉制度,成為地方的「中正官」。
  談完了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及其跟漢代鄉舉里選的關係後,接下來作者開始討論九品中正制度與曹魏政治的關係。作者認為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有壓抑大族、破朋黨、循名責實的政策趨向,這跟曹家的出身有很密切的關係。曹魏設立中正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抑止浮華風氣,控制清議,但另方面曹魏政權又必須與大族名士妥協,因此還是要委任大族名士擔任中正官。
  第二部分談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本段處理的問題很多,內容比較鎖碎。本部分大概處理了幾個問題,分別為州中正、郡中正設立時間、中正的來源、中正的職權及鄉品、降品的問題。長孺推測州中正設立時間大概在240到250年。大部分的中正都是由中央官兼任,如此易於中央政府控制。中正的職權方面,他們有評定人物、委任州主簿、從事的權力。中正手上擁有三項品評人物後的資料供吏部選人參考,分別為家世、品、狀。家世不多做解釋,狀是指漢代以來舉主、狀主對舉人道德、才能的具體敘述,品則為舉人的家世資歷,到西晉期間家世已經成為中正評品的主要根據,個人的能力與道德已經不重要了。一般來說,中正品第人物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有可能升品、也可能降品,中正品第絕對不是一種虛名,其與入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降品就等於免官。107頁後討論了很多品第與降品的例子(不過唐長孺似乎沒有仔細的處理鄉品與官品的關係,這部分可再去參考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第三部分談九品中正與門閥的配合。在前頭曾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原因,作者已解釋本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相反的,曹魏政府甚至於有想將選舉權收歸中央的企圖,不過就後來的觀察,這個制度卻反倒強化了門閥制度。從漢代選人重才德到晉代用人重家世這個演變過程中,時間越後,才德與家世這個天平已經漸漸往家世那頭傾斜。西晉初年還是有不少人士議論大量士族獨占上品的問題,不過到了晉代,品評不重才德,重家世,士族至此已經完全控制了選舉,控制了多數的入仕途徑。時間再往後,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完全的確立,士族不再需要利用九品中正制來壟斷政治資源(中正品第只是一種形式,中正官在南北朝的功能性也越來越低,越來越不重要),南北朝人們議論選舉不談士族們獨佔上品,反倒多在埋怨士庶區別沒有認真的執行,大量偽造譜諜的寒門侵奪了士族的政治特權,士族強調個人血緣的高貴性,不屑與庶族交際,門閥制度至此已經發展到極端,變成個相當僵化且排他性極強的制度。唐長孺在本文的最後還討論了士族與庶族並非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間的關係,他們的矛盾與衝突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

討論:個人整理唐長孺本文最想要傳達的兩個概念。第一,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是相應門閥制度而誕生的,其背後有漢代鄉舉里選的時代背景,魏晉時人希望能在故有的歷史架構底下(但此架構在漢末已經遭到破壞)對過往的選舉方式進行改造跟創新,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會憑空出現,更不是為了替士族政治服務。第二,九品中正制度與士族政治互相依存的關係到了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改變,南北朝的士族不再需要倚賴九品中正制度來鞏固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總結以上兩點,制度乃因應社會情境、人事變化而生,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歷史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