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十二月十四號晚上八點十六分,今天早上才跑了一整天的淡水,
經過了一整個星期,或許需要在這個時間點,把過去這一星期的狀態做
個整理。
這次的史學盃,對我,對許許多多的人都相當的重要,我最捨不得的是
阿通伯的眼淚跟離開時我們最後的擁抱,在內野這個區塊裡,學長雖然
中間離開了兩年,但這麼長的日子裡,他是少數幾個從頭陪我走到尾的
隊友。對線哥、金總、育齊來說也是如此,更別說一起跟我們努力很久
的世一,我們曾走過了三年的輝煌,一直走到了今天。
其實,我很對不起大家,特別是已經跟我一起打球六七年的夥伴,也對
不起在別隊打拼的東諺、冠廷,在台北的俊宏,我沒有好好珍惜這最後
的機會,我選擇當一個逃兵,天真的覺得不要投入太多的情感,不要練
太多的球,做好自己的準備即可,史學盃過後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只是現在的我卻是滿滿的遺憾跟不捨,如果可以花更多的時間準備,我
不知道會不會更好,只是現在這些都晚了。我也曾經覺得自己可以看破
輸贏,只是最後才發現這是自私的希望自己好過些,我早就在說服自己
這次的結果可能不會太好,要有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結局卻出乎意
料的苦澀。
不過也真的都結束了,這是我第七次的史學盃,也是最後一次以球員身
份參與,這一年我總是慢慢的在適應當冠廷、俊宏、東諺、文樺不在的
球場,91級的走了這麼多年總算是做了個了結,從2002年第一場新生盃
對農化,一直到2008年暨南史學盃對文化,故事就寫到這裡。
2008年10月20日
加練

02年我大一時,大家總是一起翹課出來練新生盃,特別是梁老的史導課。03年我大二,我這年最沒有印象..04年我大三時,印象最深刻是某次下午跟小康還有陳霆加練,星期四、星期六總是練到天黑,或者已經都快兩點了,文樺都快餓死了,大家還不肯收一收去吃飯。05年大王他們進來了,練習時間第一次拉到早上七點,不過第一天我遲到了,那天下著小雨,只遇到了撲空的志豪,那次我很生氣。06年中正史學盃,征原、昀佑還有我度過了很多個清晨的時光。07年一開始是早上七點在學校,高干干總是爬不起來,需要別人morning call,好維德、仁晏、干干、大王是固定成員。最後幾次變成晚上在景美河隄,那次有大俊宏,還有很多人,不過場地被颱風沖壞了,一直到今年初才恢復。然後今年是08年。接下來我能確定的是,這是最後一次。
2008年10月8日
新手上路
(10/6的討論課)
討論課開始前,先告訴自己,新手上路!
今天第一次帶討論課,雖然已經碩二了,但是我並沒有當過討論課TA。
很幸運的是,我們這個小組的組員泰半事前都有準備,發言也很踴躍、
得體、切中要旨,只有一位同學有點離題跟把三苗放在良渚文化圈內。
相較於小黃跟佩玲,我真的太幸運了。
討論課結束後意外獲得閰老師的稱讚,老師說我整理得很清楚,發問時
客氣卻又有相當有針對性、壓迫感,讓學生不得不進行思考跟回答。時
間的掌控我也很滿意,打鐘的那刻剛好結束討論。不過我對內容不是很
滿意,有些地方我想的不夠清楚,出現了過多的贅詞。
大概是習慣跟學弟妹們講話了吧(煙),在系壘待這麼多年了,帶過這
麼多的新生,總還是有點幫助XD
--
表達不清楚就代表你腦子想的不夠清楚、有條理、深刻。
今天讓我想到我去年教記錄的場景,我很喜歡棒壘球,也
很喜歡這份的工作,現在的我,現在的學習環境。
討論課開始前,先告訴自己,新手上路!
今天第一次帶討論課,雖然已經碩二了,但是我並沒有當過討論課TA。
很幸運的是,我們這個小組的組員泰半事前都有準備,發言也很踴躍、
得體、切中要旨,只有一位同學有點離題跟把三苗放在良渚文化圈內。
相較於小黃跟佩玲,我真的太幸運了。
討論課結束後意外獲得閰老師的稱讚,老師說我整理得很清楚,發問時
客氣卻又有相當有針對性、壓迫感,讓學生不得不進行思考跟回答。時
間的掌控我也很滿意,打鐘的那刻剛好結束討論。不過我對內容不是很
滿意,有些地方我想的不夠清楚,出現了過多的贅詞。
大概是習慣跟學弟妹們講話了吧(煙),在系壘待這麼多年了,帶過這
麼多的新生,總還是有點幫助XD
--
表達不清楚就代表你腦子想的不夠清楚、有條理、深刻。
今天讓我想到我去年教記錄的場景,我很喜歡棒壘球,也
很喜歡這份的工作,現在的我,現在的學習環境。
2008年9月30日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摘要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1983)頁79-91。
書寫日期:2008/9/30
唐長孺本文先利用正史的記載,進行一般性的陳述,最後再補充石刻史料來加強其論點。本文可分為三節,延續唐長孺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的論點,本文試圖證明士族在北方的興衰起伏與現實政治間的密切關係,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唐長孺在本文處理的重心是漢人士族,其他非漢族群並不是他討論的焦點。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定姓族,這項政策有三個目的:第一,加速鮮卑人的漢化;第二、門閥化的鮮卑人易與漢人合作,消除彼此矛盾,達到胡漢融合,增加國力的目的;第三、重新訂定門閥高低序列,拉攏親魏的士族,給予其較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在孝文帝定族姓以前並沒有一套客觀、具體的標準來規定官爵高低與門閥序列到底有什麼關係,不過我們不能說在此之前沒有這些概念存在,定姓族的舉措可以說是對傳統慣例(例如以魏晉舊籍來定士族高低)的具體化跟制度化而已。
孝文帝訂定出一套新的門閥序列,操作的標準則是當代官爵的高低與否,不再以魏晉舊籍做為判定門閥高低的基準,唐代的最高門閥-五姓(崔、盧、李、鄭、王)七家就是在太和年間獲得這個崇高地位的。底下唐長孺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以上論點。例如晉代寒門隴西李氏與西州豪強皇甫氏在北魏的門閥升降,河東薛氏、東平畢氏的崛起,這兩家在魏晉時代原非士族,薛氏甚至還是從蜀地遷徙到河東的非漢民族。
最後一節唐長孺取新唐書內柳芳的說法與隋書經籍志的說法進行比較,證明兩份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進而指出漢人士族內的確有等級之分(四海大姓、州姓、郡姓、縣姓),最後再利用兩份石刻史料(魯郡太手張猛龍清德頌碑、穎州刺史敬使君碑)證明以上推論為真,孝文帝定姓族的政策的確落實到了社會之中。
討論:孝文帝定姓族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利用政治權力對以往約定俗成的門閥序列進行秩序重整,這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是個首例,而唐長孺點出當代政治局勢變化與士族盛衰有密切關聯的論點在本文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
書寫日期:2008/9/30
唐長孺本文先利用正史的記載,進行一般性的陳述,最後再補充石刻史料來加強其論點。本文可分為三節,延續唐長孺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的論點,本文試圖證明士族在北方的興衰起伏與現實政治間的密切關係,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唐長孺在本文處理的重心是漢人士族,其他非漢族群並不是他討論的焦點。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定姓族,這項政策有三個目的:第一,加速鮮卑人的漢化;第二、門閥化的鮮卑人易與漢人合作,消除彼此矛盾,達到胡漢融合,增加國力的目的;第三、重新訂定門閥高低序列,拉攏親魏的士族,給予其較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在孝文帝定族姓以前並沒有一套客觀、具體的標準來規定官爵高低與門閥序列到底有什麼關係,不過我們不能說在此之前沒有這些概念存在,定姓族的舉措可以說是對傳統慣例(例如以魏晉舊籍來定士族高低)的具體化跟制度化而已。
孝文帝訂定出一套新的門閥序列,操作的標準則是當代官爵的高低與否,不再以魏晉舊籍做為判定門閥高低的基準,唐代的最高門閥-五姓(崔、盧、李、鄭、王)七家就是在太和年間獲得這個崇高地位的。底下唐長孺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以上論點。例如晉代寒門隴西李氏與西州豪強皇甫氏在北魏的門閥升降,河東薛氏、東平畢氏的崛起,這兩家在魏晉時代原非士族,薛氏甚至還是從蜀地遷徙到河東的非漢民族。
最後一節唐長孺取新唐書內柳芳的說法與隋書經籍志的說法進行比較,證明兩份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進而指出漢人士族內的確有等級之分(四海大姓、州姓、郡姓、縣姓),最後再利用兩份石刻史料(魯郡太手張猛龍清德頌碑、穎州刺史敬使君碑)證明以上推論為真,孝文帝定姓族的政策的確落實到了社會之中。
討論:孝文帝定姓族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利用政治權力對以往約定俗成的門閥序列進行秩序重整,這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是個首例,而唐長孺點出當代政治局勢變化與士族盛衰有密切關聯的論點在本文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摘要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1983)頁92-122。
書寫日期:2008/9/29
一修:2008/9/30
青齊地區政權輪替:南燕(389-410),東晉、劉宋(410-469),北魏(469-534)
陳弱水老師認為本文是一篇相當成功的個案研究,將整個青齊地區的豪強從其遷徙、紮根、發展講得相當清楚、明瞭,可做為北朝士族發展的一個側面供研究者參考。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考訂南北朝的青齊地區的豪強大多是由河北遷來此地。後燕亡國後,有大批河北大族跟隨慕容德南渡到青齊地區建立南燕政權,其中包括清河崔氏、房氏、張氏、太原王氏、平原劉氏、明氏等等。這些土豪在南燕政權時期、劉宋皇位繼承之爭、北魏占領青齊地區等事件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二節討論這些僑居的豪強何以在青齊地區有如此大的地方勢力?作者認為這跟南燕政權的建立有很密切的關係。南燕政權與東晉政權相似,後燕的殘餘勢力與豪強結合而組成南燕政權,因此南燕政權特別優待當地、僑居豪強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南遷豪強則利用這些特權(例如免役)吸引流民或當地破產的農民做為他們的「蔭戶」,使他們成為青齊地區最強大的地方勢力。
南燕政權滅亡後,東晉、劉宋政權陸續控管青齊地區,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劉宋政權內部發生皇位繼承之爭,青齊地區豪強分類混戰,最後由北魏政權漁翁得利,469年青齊地區歸北魏政權所有。拿到青齊地區後,北魏遷徙大量青齊人戶到代京,按照地位、階級、投降先後加以分配,處置方式有三:一、在戰爭過程中投降北魏的青齊地區領袖人物為「客」,任職於北魏朝廷並居住在代京附近;二、一般的豪強(民望)及其宗族被視為「平齊民」,集中在平齊郡內;三、一般兵民則成為北魏貴族、官僚的奴隸。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平齊戶陸續獲准返回故地,這有兩層意義,第一,這些青齊豪強已經認為青齊地區是自己的故鄉,自視為當地土民;第二,縱使離開了青齊一小段時間,但他們在當地仍有相當強的勢力。
第四節描述城民(拓跋本族人,隸屬於軍府的世襲兵,責任為防止當地的土民造反)與土民如何處理北魏末的流民動亂,以及土民與城民之間的矛盾。
由於這些南渡豪強是南燕政權中的組成分子和依靠的力量,因此他們得以擴大和鞏固他們對土地與依附人口的控制。不過作者認為南燕立國僅僅二十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河北豪強很難由外來勢力轉變為在地勢力,這些河北豪強得以在青齊紮根,劉宋統治青齊的五十五年才是關鍵,這段時間由於劉宋政權需借助當地豪強抵抗北魏攻勢,因此仍保有他們在當地的特權與勢力。此後北魏曾試圖遷徙豪強以破壞地方勢力,但在北魏孝文帝聯合漢番大族的政策指導下,青齊豪強得以回到故土,並繼續在當地享有政治、經濟特權。
討論:宗閱學長提出三個本文值得探討的地方,青齊指的是何處?土民意指為何?從本文或許可以看到陳寅恪、田餘慶等人提出的「次等士族」面貌,他們可能質樸無文,在兩國交戰要地上據地為王,並無錢穆重視的家學門風傳統,青齊土民可以算是士族嗎?士族在地域上的移動、區隔也很值得再繼續進行研究。
書寫日期:2008/9/29
一修:2008/9/30
青齊地區政權輪替:南燕(389-410),東晉、劉宋(410-469),北魏(469-534)
陳弱水老師認為本文是一篇相當成功的個案研究,將整個青齊地區的豪強從其遷徙、紮根、發展講得相當清楚、明瞭,可做為北朝士族發展的一個側面供研究者參考。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考訂南北朝的青齊地區的豪強大多是由河北遷來此地。後燕亡國後,有大批河北大族跟隨慕容德南渡到青齊地區建立南燕政權,其中包括清河崔氏、房氏、張氏、太原王氏、平原劉氏、明氏等等。這些土豪在南燕政權時期、劉宋皇位繼承之爭、北魏占領青齊地區等事件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二節討論這些僑居的豪強何以在青齊地區有如此大的地方勢力?作者認為這跟南燕政權的建立有很密切的關係。南燕政權與東晉政權相似,後燕的殘餘勢力與豪強結合而組成南燕政權,因此南燕政權特別優待當地、僑居豪強以爭取他們的支持,南遷豪強則利用這些特權(例如免役)吸引流民或當地破產的農民做為他們的「蔭戶」,使他們成為青齊地區最強大的地方勢力。
南燕政權滅亡後,東晉、劉宋政權陸續控管青齊地區,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劉宋政權內部發生皇位繼承之爭,青齊地區豪強分類混戰,最後由北魏政權漁翁得利,469年青齊地區歸北魏政權所有。拿到青齊地區後,北魏遷徙大量青齊人戶到代京,按照地位、階級、投降先後加以分配,處置方式有三:一、在戰爭過程中投降北魏的青齊地區領袖人物為「客」,任職於北魏朝廷並居住在代京附近;二、一般的豪強(民望)及其宗族被視為「平齊民」,集中在平齊郡內;三、一般兵民則成為北魏貴族、官僚的奴隸。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平齊戶陸續獲准返回故地,這有兩層意義,第一,這些青齊豪強已經認為青齊地區是自己的故鄉,自視為當地土民;第二,縱使離開了青齊一小段時間,但他們在當地仍有相當強的勢力。
第四節描述城民(拓跋本族人,隸屬於軍府的世襲兵,責任為防止當地的土民造反)與土民如何處理北魏末的流民動亂,以及土民與城民之間的矛盾。
由於這些南渡豪強是南燕政權中的組成分子和依靠的力量,因此他們得以擴大和鞏固他們對土地與依附人口的控制。不過作者認為南燕立國僅僅二十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河北豪強很難由外來勢力轉變為在地勢力,這些河北豪強得以在青齊紮根,劉宋統治青齊的五十五年才是關鍵,這段時間由於劉宋政權需借助當地豪強抵抗北魏攻勢,因此仍保有他們在當地的特權與勢力。此後北魏曾試圖遷徙豪強以破壞地方勢力,但在北魏孝文帝聯合漢番大族的政策指導下,青齊豪強得以回到故土,並繼續在當地享有政治、經濟特權。
討論:宗閱學長提出三個本文值得探討的地方,青齊指的是何處?土民意指為何?從本文或許可以看到陳寅恪、田餘慶等人提出的「次等士族」面貌,他們可能質樸無文,在兩國交戰要地上據地為王,並無錢穆重視的家學門風傳統,青齊土民可以算是士族嗎?士族在地域上的移動、區隔也很值得再繼續進行研究。
2008年9月25日
修安學長提供的查詢資料
各位學長姐、學友:
以下是幾個我覺得不錯的歷史地名查詢網站和歷史地名大辭典,提供給大家在做墓誌釋讀時的參考:
一、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
http://yugong.fudan.edu.cn/Ichg/Chgis_Search_Form.asp
此地名查詢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在製作CHGIS系統時的附屬產品,目前資料庫尚未完備,其中清代的地名最完整,大部分的村鎮地名皆已收錄,清代以前的地名以縣級以上的政區地名為主,但仍有許多政區地名未收錄。這一地名查詢系統的特別之處在有「治所釋文」和「界線釋文」,對地名所在的治所與政區範圍做了詳細的考證。
二、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此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導,聯合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歷史相關科系協作,耗時二十年完成,收錄古地名詞目七萬餘條,以歷代正史、水經注、重要方志與讀史方輿記要中的地名為主要收錄對象,其釋文除標明具體方位、里距外,並敘述該地名簡要的沿革,大部分皆有注明所引用的主要史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近一、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為目前編的比較好的歷史地名大辭典。此書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 [CNKI系列數據庫] 有,可直接進行查詢,台大圖書館有訂購,這個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還包括《山西歷史地名詞典》等其他地名辭典。算是不錯查詢地名的資料庫。
三、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1995。
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員編寫,收錄了1949年以前的古地名六萬餘條詞目(共九萬個地名),此書在先前復旦大學編寫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1986)的基礎上增補、改進,是當時比較好的歷史地名辭典之一。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71306&highlight=%E9%AD%8F%E5%B5%A9%E\5%B1%B1
四、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2005。
這是目前大陸出版最新的地名詞典,一樣是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寫,收錄古、舊、今地名六萬餘條,釋文對古地名的今日地點標示的比較詳細,除對地名沿革做了敘述外,也增加了許多地名的現今概況描述,因此整本書的部頭顯得很大,另外由於是古今地名詞典,今地名收錄比較詳盡,對於古地名的收錄也就不儘完備,主要縣級以上政區及主要的山水等地名。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33252&highlight=%E6%88%B4%E5%9D%87%\E8%89%AF
五、其他相關書籍:如《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北齊地理志》中的州、郡、縣都列有治所今地,亦可利用。
建議學長姐、學友們可使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查詢地名,並搭配「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參考相關的治所與界線考釋。另外對於墓誌當中出現的地名,我建議要加以注釋,內容包括治所今地(希望能儘量詳細注明到縣級以下的市鎮)和簡單的沿革。
祝研安
吳修安
以下是幾個我覺得不錯的歷史地名查詢網站和歷史地名大辭典,提供給大家在做墓誌釋讀時的參考:
一、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
http://yugong.fudan.edu.cn/Ichg/Chgis_Search_Form.asp
此地名查詢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在製作CHGIS系統時的附屬產品,目前資料庫尚未完備,其中清代的地名最完整,大部分的村鎮地名皆已收錄,清代以前的地名以縣級以上的政區地名為主,但仍有許多政區地名未收錄。這一地名查詢系統的特別之處在有「治所釋文」和「界線釋文」,對地名所在的治所與政區範圍做了詳細的考證。
二、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此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導,聯合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歷史相關科系協作,耗時二十年完成,收錄古地名詞目七萬餘條,以歷代正史、水經注、重要方志與讀史方輿記要中的地名為主要收錄對象,其釋文除標明具體方位、里距外,並敘述該地名簡要的沿革,大部分皆有注明所引用的主要史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近一、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為目前編的比較好的歷史地名大辭典。此書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 [CNKI系列數據庫] 有,可直接進行查詢,台大圖書館有訂購,這個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還包括《山西歷史地名詞典》等其他地名辭典。算是不錯查詢地名的資料庫。
三、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1995。
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員編寫,收錄了1949年以前的古地名六萬餘條詞目(共九萬個地名),此書在先前復旦大學編寫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1986)的基礎上增補、改進,是當時比較好的歷史地名辭典之一。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71306&highlight=%E9%AD%8F%E5%B5%A9%E\5%B1%B1
四、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2005。
這是目前大陸出版最新的地名詞典,一樣是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寫,收錄古、舊、今地名六萬餘條,釋文對古地名的今日地點標示的比較詳細,除對地名沿革做了敘述外,也增加了許多地名的現今概況描述,因此整本書的部頭顯得很大,另外由於是古今地名詞典,今地名收錄比較詳盡,對於古地名的收錄也就不儘完備,主要縣級以上政區及主要的山水等地名。
免費下載網址: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33252&highlight=%E6%88%B4%E5%9D%87%\E8%89%AF
五、其他相關書籍:如《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北齊地理志》中的州、郡、縣都列有治所今地,亦可利用。
建議學長姐、學友們可使用中國工具書集錦在線查詢地名,並搭配「禹貢網CHGIS系統地名查詢」參考相關的治所與界線考釋。另外對於墓誌當中出現的地名,我建議要加以注釋,內容包括治所今地(希望能儘量詳細注明到縣級以下的市鎮)和簡單的沿革。
祝研安
吳修安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摘要
授課老師:陳弱水
課程名: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
報告者:歷史所碩二邱建智
報告時間:2008/9/24
一修: 2008/9/30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於《唐長孺文存》
作者在前言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在社會上起的作用和內容,古往今來的人已經討論到「題無剩義」,但為了增進對此制度的認識,唐長孺點出幾個問題,試圖更深入討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發展以及和現實政治間的關係。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三個大方向,分別為:
※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與曹魏政治
※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的配合
首先我們來看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所創設的制度,我們一般的認識都認為其作用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不過就作者的觀察而言,他認為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在某一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九品中正制度是可以說「鞏固」或「維持」了門閥制度,但這不代表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而設立的。至於九品中正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理念是什麼呢?作者在82頁到83頁對此有進行說明,作者認為中正的設立延續漢代鄉舉里選之舊,有其歷史淵源,不過由於東漢末動亂之故,士人四處遊移,以往以本籍鄉里輿論為基礎的選舉方式無法進行,曹魏在繼承故有傳統的同時又對此選舉制度進行改造、破壞。國家介入宗族鄉黨,選派適當的人選主持評定,簡單來說在官方選舉和鄉里清議間取得協調,使東漢末年的鄉里清議變成官方的中正品第。不過這種選派某一兩位代表對士人進行品評的現象也不是曹魏所獨創的,月旦評的風行正顯示東漢末鄉閭評定早已歸於一兩人之手,曹魏政府只是順利成章的將其納入國家選舉制度,成為地方的「中正官」。
談完了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及其跟漢代鄉舉里選的關係後,接下來作者開始討論九品中正制度與曹魏政治的關係。作者認為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有壓抑大族、破朋黨、循名責實的政策趨向,這跟曹家的出身有很密切的關係。曹魏設立中正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抑止浮華風氣,控制清議,但另方面曹魏政權又必須與大族名士妥協,因此還是要委任大族名士擔任中正官。
第二部分談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本段處理的問題很多,內容比較鎖碎。本部分大概處理了幾個問題,分別為州中正、郡中正設立時間、中正的來源、中正的職權及鄉品、降品的問題。長孺推測州中正設立時間大概在240到250年。大部分的中正都是由中央官兼任,如此易於中央政府控制。中正的職權方面,他們有評定人物、委任州主簿、從事的權力。中正手上擁有三項品評人物後的資料供吏部選人參考,分別為家世、品、狀。家世不多做解釋,狀是指漢代以來舉主、狀主對舉人道德、才能的具體敘述,品則為舉人的家世資歷,到西晉期間家世已經成為中正評品的主要根據,個人的能力與道德已經不重要了。一般來說,中正品第人物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有可能升品、也可能降品,中正品第絕對不是一種虛名,其與入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降品就等於免官。107頁後討論了很多品第與降品的例子(不過唐長孺似乎沒有仔細的處理鄉品與官品的關係,這部分可再去參考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第三部分談九品中正與門閥的配合。在前頭曾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原因,作者已解釋本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相反的,曹魏政府甚至於有想將選舉權收歸中央的企圖,不過就後來的觀察,這個制度卻反倒強化了門閥制度。從漢代選人重才德到晉代用人重家世這個演變過程中,時間越後,才德與家世這個天平已經漸漸往家世那頭傾斜。西晉初年還是有不少人士議論大量士族獨占上品的問題,不過到了晉代,品評不重才德,重家世,士族至此已經完全控制了選舉,控制了多數的入仕途徑。時間再往後,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完全的確立,士族不再需要利用九品中正制來壟斷政治資源(中正品第只是一種形式,中正官在南北朝的功能性也越來越低,越來越不重要),南北朝人們議論選舉不談士族們獨佔上品,反倒多在埋怨士庶區別沒有認真的執行,大量偽造譜諜的寒門侵奪了士族的政治特權,士族強調個人血緣的高貴性,不屑與庶族交際,門閥制度至此已經發展到極端,變成個相當僵化且排他性極強的制度。唐長孺在本文的最後還討論了士族與庶族並非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間的關係,他們的矛盾與衝突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
討論:個人整理唐長孺本文最想要傳達的兩個概念。第一,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是相應門閥制度而誕生的,其背後有漢代鄉舉里選的時代背景,魏晉時人希望能在故有的歷史架構底下(但此架構在漢末已經遭到破壞)對過往的選舉方式進行改造跟創新,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會憑空出現,更不是為了替士族政治服務。第二,九品中正制度與士族政治互相依存的關係到了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改變,南北朝的士族不再需要倚賴九品中正制度來鞏固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總結以上兩點,制度乃因應社會情境、人事變化而生,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歷史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課程名:中國中古社會與文化
報告者:歷史所碩二邱建智
報告時間:2008/9/24
一修: 2008/9/30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於《唐長孺文存》
作者在前言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在社會上起的作用和內容,古往今來的人已經討論到「題無剩義」,但為了增進對此制度的認識,唐長孺點出幾個問題,試圖更深入討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發展以及和現實政治間的關係。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三個大方向,分別為:
※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與曹魏政治
※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
※九品中正制與門閥的配合
首先我們來看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所創設的制度,我們一般的認識都認為其作用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不過就作者的觀察而言,他認為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在某一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九品中正制度是可以說「鞏固」或「維持」了門閥制度,但這不代表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而設立的。至於九品中正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理念是什麼呢?作者在82頁到83頁對此有進行說明,作者認為中正的設立延續漢代鄉舉里選之舊,有其歷史淵源,不過由於東漢末動亂之故,士人四處遊移,以往以本籍鄉里輿論為基礎的選舉方式無法進行,曹魏在繼承故有傳統的同時又對此選舉制度進行改造、破壞。國家介入宗族鄉黨,選派適當的人選主持評定,簡單來說在官方選舉和鄉里清議間取得協調,使東漢末年的鄉里清議變成官方的中正品第。不過這種選派某一兩位代表對士人進行品評的現象也不是曹魏所獨創的,月旦評的風行正顯示東漢末鄉閭評定早已歸於一兩人之手,曹魏政府只是順利成章的將其納入國家選舉制度,成為地方的「中正官」。
談完了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的原因及其跟漢代鄉舉里選的關係後,接下來作者開始討論九品中正制度與曹魏政治的關係。作者認為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有壓抑大族、破朋黨、循名責實的政策趨向,這跟曹家的出身有很密切的關係。曹魏設立中正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抑止浮華風氣,控制清議,但另方面曹魏政權又必須與大族名士妥協,因此還是要委任大族名士擔任中正官。
第二部分談中正的職權、組織及品第。本段處理的問題很多,內容比較鎖碎。本部分大概處理了幾個問題,分別為州中正、郡中正設立時間、中正的來源、中正的職權及鄉品、降品的問題。長孺推測州中正設立時間大概在240到250年。大部分的中正都是由中央官兼任,如此易於中央政府控制。中正的職權方面,他們有評定人物、委任州主簿、從事的權力。中正手上擁有三項品評人物後的資料供吏部選人參考,分別為家世、品、狀。家世不多做解釋,狀是指漢代以來舉主、狀主對舉人道德、才能的具體敘述,品則為舉人的家世資歷,到西晉期間家世已經成為中正評品的主要根據,個人的能力與道德已經不重要了。一般來說,中正品第人物三年一次,也就是說有可能升品、也可能降品,中正品第絕對不是一種虛名,其與入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降品就等於免官。107頁後討論了很多品第與降品的例子(不過唐長孺似乎沒有仔細的處理鄉品與官品的關係,這部分可再去參考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第三部分談九品中正與門閥的配合。在前頭曾提到九品中正制度創設的原因,作者已解釋本制度一開始創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鞏固門閥制度,相反的,曹魏政府甚至於有想將選舉權收歸中央的企圖,不過就後來的觀察,這個制度卻反倒強化了門閥制度。從漢代選人重才德到晉代用人重家世這個演變過程中,時間越後,才德與家世這個天平已經漸漸往家世那頭傾斜。西晉初年還是有不少人士議論大量士族獨占上品的問題,不過到了晉代,品評不重才德,重家世,士族至此已經完全控制了選舉,控制了多數的入仕途徑。時間再往後,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完全的確立,士族不再需要利用九品中正制來壟斷政治資源(中正品第只是一種形式,中正官在南北朝的功能性也越來越低,越來越不重要),南北朝人們議論選舉不談士族們獨佔上品,反倒多在埋怨士庶區別沒有認真的執行,大量偽造譜諜的寒門侵奪了士族的政治特權,士族強調個人血緣的高貴性,不屑與庶族交際,門閥制度至此已經發展到極端,變成個相當僵化且排他性極強的制度。唐長孺在本文的最後還討論了士族與庶族並非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間的關係,他們的矛盾與衝突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問題。
討論:個人整理唐長孺本文最想要傳達的兩個概念。第一,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是相應門閥制度而誕生的,其背後有漢代鄉舉里選的時代背景,魏晉時人希望能在故有的歷史架構底下(但此架構在漢末已經遭到破壞)對過往的選舉方式進行改造跟創新,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會憑空出現,更不是為了替士族政治服務。第二,九品中正制度與士族政治互相依存的關係到了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改變,南北朝的士族不再需要倚賴九品中正制度來鞏固他們的政治、社會地位。總結以上兩點,制度乃因應社會情境、人事變化而生,九品中正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歷史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2008年7月20日
天母
Koala在高一上那年進了學校的棒球社,他們練球場地很小, 只是教室旁的一塊水泥地,他們在那邊接logu,打網,接不小心會打出牆的飛球, 學長們一點一滴的教著揮棒、守備,每個中午,每個放學後,Koala都在那裡渡過, 那時的他感到很快樂,有一群要好的朋友陪他一起流汗,一起打球, 他們去過中正橋、華中橋、華江橋、舊台北球場,雖然總是輸球, 但他依然很快樂。
高一下一次練球Koala受了嚴重的傷,棒球沒辦法打了,最愛的班際籃球比賽也只能在 坐在場邊的籃球架,這一休息,休息了半年。
高二的那個秋天,Koala又回到了球隊,人都變了,同學們變得更利害,也多了不少學弟, 一年沒見的教練回來了,他重組了一支隊伍,抽了部分夜間部與日間部的菁英, 接下來的兩年也是球隊最強的一段期間,只是球隊在社子島拿下第一個冠軍時, Koala第一次感到缺乏歸屬感,那不是他的獎盃,他的隊友離他越來越遠, 教練也多半把他冰在板凳上,看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
高二下,他們到了天母球場比賽,這是高中棒球聯賽,與往常一樣, Koala依舊在板凳上坐了兩天,天母的板凳很大,很舒服,草皮只有在熱身時可以 去躺個幾下,沒上場的時間可以好好欣賞後頭的山景,這天,他默默下了個決定, 他要離開這支球隊了,離開這支他曾經投入,曾經深愛的球隊。
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年多後會再拿起手套,遇到新的一群人,在他離開天母的那天, 他對自己說:這輩子應該不太可能再打棒球或壘球了。六年後他又回到天母, 很多事情改變了,但他仍希望他內心的熱情永遠不變。
高一下一次練球Koala受了嚴重的傷,棒球沒辦法打了,最愛的班際籃球比賽也只能在 坐在場邊的籃球架,這一休息,休息了半年。
高二的那個秋天,Koala又回到了球隊,人都變了,同學們變得更利害,也多了不少學弟, 一年沒見的教練回來了,他重組了一支隊伍,抽了部分夜間部與日間部的菁英, 接下來的兩年也是球隊最強的一段期間,只是球隊在社子島拿下第一個冠軍時, Koala第一次感到缺乏歸屬感,那不是他的獎盃,他的隊友離他越來越遠, 教練也多半把他冰在板凳上,看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
高二下,他們到了天母球場比賽,這是高中棒球聯賽,與往常一樣, Koala依舊在板凳上坐了兩天,天母的板凳很大,很舒服,草皮只有在熱身時可以 去躺個幾下,沒上場的時間可以好好欣賞後頭的山景,這天,他默默下了個決定, 他要離開這支球隊了,離開這支他曾經投入,曾經深愛的球隊。
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年多後會再拿起手套,遇到新的一群人,在他離開天母的那天, 他對自己說:這輩子應該不太可能再打棒球或壘球了。六年後他又回到天母, 很多事情改變了,但他仍希望他內心的熱情永遠不變。
2008年3月26日
不今不古
今天跟小甘談了一下,近期老師會開份魏晉南北朝士族的書單給我,
很期待,但也很怕自己忙不過來。老師希望我能去跟趙立新學長連絡
,看能不能參加他們的讀書會,但以我目前自己的狀態來看,實在有
點困難。陳弱水老師的那個計劃我也很有興趣,加上最近可能會去聽
家扶認輔導師的說明會,那也是個一年的計劃。
這學期很充實,柯志明老師的閱讀、中古史的閱讀、一週兩次的日文
課、家教,每天的行程幾乎都是排得滿滿,有時會覺得很疲倦,但想
起小閻說研究生生活就要過得快樂點,這是個學習的過程,不要怕遇
到挫折。我始終相信未來會更好,至少目前已經不像上學期那樣的徬
徨,半夜還會坐在停車場前喝沙士,打給文樺或莊潔訴苦XD (那時
很謝謝你們,雖然好像沒幫到啥忙XD)
打球是最能讓我生活減壓的方法,底下附張高干干在元旦大夥跨年期
間在我筆電留下的一張塗鴉。有你們這些好朋友,我才有辦法慢慢走
下去。
很期待,但也很怕自己忙不過來。老師希望我能去跟趙立新學長連絡
,看能不能參加他們的讀書會,但以我目前自己的狀態來看,實在有
點困難。陳弱水老師的那個計劃我也很有興趣,加上最近可能會去聽
家扶認輔導師的說明會,那也是個一年的計劃。
這學期很充實,柯志明老師的閱讀、中古史的閱讀、一週兩次的日文
課、家教,每天的行程幾乎都是排得滿滿,有時會覺得很疲倦,但想
起小閻說研究生生活就要過得快樂點,這是個學習的過程,不要怕遇
到挫折。我始終相信未來會更好,至少目前已經不像上學期那樣的徬
徨,半夜還會坐在停車場前喝沙士,打給文樺或莊潔訴苦XD (那時
很謝謝你們,雖然好像沒幫到啥忙XD)
打球是最能讓我生活減壓的方法,底下附張高干干在元旦大夥跨年期
間在我筆電留下的一張塗鴉。有你們這些好朋友,我才有辦法慢慢走
下去。

2008年3月24日
中國中古門第社會社會史研究(1949-1995)
1.薩孟武1975《中國社會政治史》
2.卓遵宏1987《唐代進士與政治》
3.毛漢光1969《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
4.雷家驥1995《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5.毛漢光1966《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6.楊筠如1930《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
7.金發根1964《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
8.孫以繡1967《王謝世家之興衰》
9.方北辰1991《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
10.謝重光1990《漢唐佛教社會史論》
11.薩孟武1975〈士族與五胡隋唐二代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5(6)
12.毛漢光1985〈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龍年間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4)
13.毛漢光1983〈中古官僚選制與士族權力的轉變─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討論會論文集》
14.何啟民1978〈中古門第之本質〉,《中古門第論集
15.何啟民1995〈中古門第觀念探微〉,《興大歷史學報》
16.陳啟雲1977〈中國中古「士族政治」考論之一(淵源論)〉,《新亞學報》12
17.甘懷真1991〈中國中古士族與國家之關係〉,《新史學》2(3)
18.毛漢光1976〈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3)
19.杜正勝1991〈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毛漢光19??〈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中國中古政治史論》
21.何啟民1981〈六朝至唐初門第觀念之考察〉,《史原》11
22.劉淑芬19??〈六朝會稽士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
23.何啟民1987〈北魏姓族分定初探〉,《國史釋論》
24.邱添生1989〈由世族盛衰看中國中世的社會變遷〉,《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25.逯耀東1979〈拓跋氏與中原士族的婚姻關係〉,《從平城到洛陽》
26.劉顯叔1977〈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勞貞一先生七秩勞慶論文集》
27.劉顯叔1971〈近六十年來國人對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史學彙刊》4
28.何啟民1983〈南朝門第中人心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7
29.何啟民1981〈柳芳氏族論中的一些問題〉,《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30.任育才1978〈唐代士族婚姻中的夷夏之辨〉,《幼獅月刊》47(5)
31.何啟民1990〈唐代後半期車閥與官宦之關係〉,《晚唐的社會與文化》
32.陳捷先1989〈唐代族譜略述〉,《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33.毛漢光1993〈唐代統治階層下降變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
34.盧建榮1993〈唐代彭城劉氏宗族團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
35.龔鵬程1984〈唐宋族譜之變遷〉,《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
36.毛漢光1989〈晉隋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37.毛漢光1990〈晚唐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
38.蘇紹興1979〈淺論兩晉南朝士族之政治地位與其經濟力量之關係〉,《大陸雜誌》58(5)
39.錢穆1963〈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5(2)
40.牟潤孫1951〈敦煌唐寫姓氏錄殘卷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
41.張瑞德1975〈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復刊5(9)
42.蘇紹興1987〈評介毛漢光著《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兩晉南朝的士族》
43.毛漢光1987〈隋唐政權中的吳郡陸氏〉,《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44.毛漢光1986〈隋唐政權中的蘭陵蕭氏〉,《勞貞一先生八秩榮唐論文集》
45.毛漢光1989〈隋唐政權中南朝舊族之仕進憑藉與途徑〉,《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46.許冠三〈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求古篇》
47.盛清沂1989〈試就《世說新語》管窺魏晉南北朝之譜學〉,《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
48.何啟民1982〈鼎食之家─世家大族〉,《吾士與吾民》
49.蘇紹興1987〈論「江左世族無功臣」〉,《兩晉南朝的士族》
50.邱添生1979〈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為中心〉,《歷史學報》7
51.古偉瀛1991〈歷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學》2(2)
52.鄺利安1977〈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之關係〉,《史學彙刊》8
53.唐長孺1990〈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新史學》1(4)
54.薩孟武1950〈魏晉南北朝的貴族政治〉,《社會科學論叢》1
55.何啟民1983〈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
56.毛漢光1991〈關中郡姓婚姻關係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57.毛漢光1991〈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
書目來源:
宋德熹,〈中國中古門第社會史研究在臺灣─以研究課題取向為例(1949-1995)〉,《興大歷史學報》第六期,1996。
2.卓遵宏1987《唐代進士與政治》
3.毛漢光1969《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
4.雷家驥1995《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5.毛漢光1966《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6.楊筠如1930《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
7.金發根1964《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
8.孫以繡1967《王謝世家之興衰》
9.方北辰1991《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
10.謝重光1990《漢唐佛教社會史論》
11.薩孟武1975〈士族與五胡隋唐二代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5(6)
12.毛漢光1985〈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龍年間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4)
13.毛漢光1983〈中古官僚選制與士族權力的轉變─唐代士族之中央化〉,《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討論會論文集》
14.何啟民1978〈中古門第之本質〉,《中古門第論集
15.何啟民1995〈中古門第觀念探微〉,《興大歷史學報》
16.陳啟雲1977〈中國中古「士族政治」考論之一(淵源論)〉,《新亞學報》12
17.甘懷真1991〈中國中古士族與國家之關係〉,《新史學》2(3)
18.毛漢光1976〈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3)
19.杜正勝1991〈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毛漢光19??〈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中國中古政治史論》
21.何啟民1981〈六朝至唐初門第觀念之考察〉,《史原》11
22.劉淑芬19??〈六朝會稽士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
23.何啟民1987〈北魏姓族分定初探〉,《國史釋論》
24.邱添生1989〈由世族盛衰看中國中世的社會變遷〉,《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25.逯耀東1979〈拓跋氏與中原士族的婚姻關係〉,《從平城到洛陽》
26.劉顯叔1977〈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勞貞一先生七秩勞慶論文集》
27.劉顯叔1971〈近六十年來國人對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史學彙刊》4
28.何啟民1983〈南朝門第中人心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7
29.何啟民1981〈柳芳氏族論中的一些問題〉,《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30.任育才1978〈唐代士族婚姻中的夷夏之辨〉,《幼獅月刊》47(5)
31.何啟民1990〈唐代後半期車閥與官宦之關係〉,《晚唐的社會與文化》
32.陳捷先1989〈唐代族譜略述〉,《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33.毛漢光1993〈唐代統治階層下降變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
34.盧建榮1993〈唐代彭城劉氏宗族團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
35.龔鵬程1984〈唐宋族譜之變遷〉,《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
36.毛漢光1989〈晉隋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37.毛漢光1990〈晚唐五姓著房之婚姻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
38.蘇紹興1979〈淺論兩晉南朝士族之政治地位與其經濟力量之關係〉,《大陸雜誌》58(5)
39.錢穆1963〈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5(2)
40.牟潤孫1951〈敦煌唐寫姓氏錄殘卷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
41.張瑞德1975〈測量傳統中國社會流動問題方法的檢討〉,《食貨月刊》復刊5(9)
42.蘇紹興1987〈評介毛漢光著《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兩晉南朝的士族》
43.毛漢光1987〈隋唐政權中的吳郡陸氏〉,《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44.毛漢光1986〈隋唐政權中的蘭陵蕭氏〉,《勞貞一先生八秩榮唐論文集》
45.毛漢光1989〈隋唐政權中南朝舊族之仕進憑藉與途徑〉,《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46.許冠三〈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求古篇》
47.盛清沂1989〈試就《世說新語》管窺魏晉南北朝之譜學〉,《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
48.何啟民1982〈鼎食之家─世家大族〉,《吾士與吾民》
49.蘇紹興1987〈論「江左世族無功臣」〉,《兩晉南朝的士族》
50.邱添生1979〈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為中心〉,《歷史學報》7
51.古偉瀛1991〈歷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學》2(2)
52.鄺利安1977〈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之關係〉,《史學彙刊》8
53.唐長孺1990〈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新史學》1(4)
54.薩孟武1950〈魏晉南北朝的貴族政治〉,《社會科學論叢》1
55.何啟民1983〈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
56.毛漢光1991〈關中郡姓婚姻關係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57.毛漢光1991〈關隴集團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
書目來源:
宋德熹,〈中國中古門第社會史研究在臺灣─以研究課題取向為例(1949-1995)〉,《興大歷史學報》第六期,1996。
2008年3月21日
黑鷹名人堂 劉哲宇 #8
劉哲宇 #8 (ZheYu, Liu) *2002~2004
Position:Pitcher
Bats:Right
DOB:12/19/1982
*哲宇學長共參與
02年台大史學盃、03年東華史學盃
04年成大史學盃
Creer stats

Scouting Report
由於加入球隊時正逢投手荒,劉哲宇因而往投手方面發展。在投球上
雖不是很穩定,但亦漸入佳境,在球隊最缺乏投手時適時地填補了這
個位置。憑著自身對理論的吸收,劉哲宇在生涯後期以實際的表現詮
釋了正確的打擊觀念。2004年成大史學盃劉哲宇在三個打數中便擊出
兩支二壘安打貢獻四分打點,鞏固領先優勢。而劉哲宇的妙語如珠和
破聲式的喊聲更是其他隊員所難忘的,在損人時更展現機鋒,讓人哭
笑不得與大為嘆服。2008年下學期回台大史研所就讀。
*原文為育齊所寫,建智增補出場紀錄。
2008年3月20日
「中國中古近世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簡介
本計畫預計進行三年,從97年初起至99年底止,基本目的是想在台灣大學建立一個涵蓋中國中古至宋元的歷史研究教學社群,謀求這一領域在台大以及台灣歷史學界的發展。本計畫的特點有三。第一,以研究領域在台大的長遠發展為考慮,初期目標在建立師生一體的虛擬研究室,但希望第一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在99年底結束後,本計畫仍能持續,發展成實體性的研究室。第二,本計畫刻意打破長久以來中國史研究中中古與近世區分的畛域,希望藉著本計畫的進行,加強中古史與宋元史學者之間的合作,以有助於對中古至近世之歷史變化的深入研究。第三,參加本計畫的教師成員配合計畫的活動進行研究,發表論文,如果經費許可,並在本計畫結束前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所有成員都參加並提交論文。
本計畫的成員包括本系梁庚堯、甘懷真、陳弱水、方震華、徐秉愉等老師,吳展良老師也以協同參與人的身分參加,我們也邀請所有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本系研究生參加,同時歡迎外校的老師與同學跟我們一同切磋。本計畫擬推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數端:
1.建立計畫網頁,作為成員互動與對外溝通的基地。
2.推動「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此計畫以趙超主編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為基礎,對此資料集中的墓誌進行整理、校勘、註釋、解說。這是中古史的重要基礎建設工作,可以大大增加原始資料的附加價值,供各個領域的研究者使用。
3.推動「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在台灣的傳統史研究學界,無論在研究過程或論著發表中,空間因素的理解和表達都相當薄弱。這個情況與台灣的歷史研究缺乏地圖製作專業的支援有關。本計畫將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自行製作適合歷史研究者使用的地圖。目前的構想是製作小規模的涵蓋行政地理與地形地貌資訊的地圖,置於網站,供研究者參考、使用。另外也希望透過此計畫,培養本校中古、近世史學者製作簡易歷史地圖的能力,以改進研究技術,擴大研究資源。
4.發行通訊,刊載重要研究資訊,以及本計畫師生成員之考察見聞、研究札記、演講稿等非正式論著。
5.舉辦不定期研討會,主要形式為工作坊與非正式報告(如進行中的研究),並希望有較多的自由交流。
6.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學術演講。
7.資助研究生之短期出國活動(如參加會議、蒐集資料)。
本計畫的成員包括本系梁庚堯、甘懷真、陳弱水、方震華、徐秉愉等老師,吳展良老師也以協同參與人的身分參加,我們也邀請所有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本系研究生參加,同時歡迎外校的老師與同學跟我們一同切磋。本計畫擬推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數端:
1.建立計畫網頁,作為成員互動與對外溝通的基地。
2.推動「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計畫」。此計畫以趙超主編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為基礎,對此資料集中的墓誌進行整理、校勘、註釋、解說。這是中古史的重要基礎建設工作,可以大大增加原始資料的附加價值,供各個領域的研究者使用。
3.推動「歷史地圖製作計畫」。在台灣的傳統史研究學界,無論在研究過程或論著發表中,空間因素的理解和表達都相當薄弱。這個情況與台灣的歷史研究缺乏地圖製作專業的支援有關。本計畫將採取自力救濟的方式,自行製作適合歷史研究者使用的地圖。目前的構想是製作小規模的涵蓋行政地理與地形地貌資訊的地圖,置於網站,供研究者參考、使用。另外也希望透過此計畫,培養本校中古、近世史學者製作簡易歷史地圖的能力,以改進研究技術,擴大研究資源。
4.發行通訊,刊載重要研究資訊,以及本計畫師生成員之考察見聞、研究札記、演講稿等非正式論著。
5.舉辦不定期研討會,主要形式為工作坊與非正式報告(如進行中的研究),並希望有較多的自由交流。
6.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學術演講。
7.資助研究生之短期出國活動(如參加會議、蒐集資料)。
黑鷹名人堂 徐熊書晨 #12
徐熊書晨 #12 (ShuChen, XuXiong) *2001~2007
Position::Infield
Bats:Right
DOB:06/01/1983
*徐熊學長共參與
01年淡江史學盃、02年台大史學盃、03年東華史學盃、04年成大史學盃
05年輔大史學盃、06年總統盃、06年台大盃十六強邀請賽、06年中正史學盃
07年台大北歷盃
Creer stats

Scouting Report
徐熊書晨,大三、大四連兩年史學盃打擊率五成,近年更以投手的身分
成為我隊中流砥柱,大學球員生涯中站過所有守備位置,俱有可觀之處
,生涯打擊率更接近四成,OPS數字也相當漂亮,在球隊中是個被低估
的打者。2005年文院盃對中文取得勝利後,自云此生已了無遺憾。其
直屬學弟表示曾因其一句「今天會重新變得開心,還是因為打球」而
感動不已,熱血二字可謂當之無愧。最欣賞的職棒選手是鈴木一朗,
目前台大史研所二年級。
*原文是冠廷所寫,建智修改部分段落。
黑鷹名人堂 白銘仁 #28
白銘仁 #28 (MingRen, Bai) *2001~2004
Position:Shortstop
Bats:Switch
DOB:4/20/1983
*小白學長共參與
01年淡江史學盃、02年台大史學盃
03年東華史學盃、04年成大史學盃
Creer Hitting Stats

Scouting Report
游擊手是內野守備的重心,也是最不易防守的位置,但白銘仁在其生涯中
展現了優異的防守技術。早期雖然有不夠穩定的情況,但不能掩蓋住良好
的球感與球隊best arm的天賦,而出色的柔軟度與協調性更讓他成為游擊
區工作的首選。過人的協調性也幫助他在很短的時間內練成左打,據稱其
左手丟球的勁道也不輸右手。2004年成大史學盃白銘仁擔任第一棒,繳出
.368/.400/.474的成績,複賽對輔大時一個逼回二壘跑者再躍起傳一壘的
高級動作更是技驚四座,也為其生涯劃下完美的句點。雖然在球員生涯中
一直飽受腰傷與內褲問題所苦,但白銘仁仍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游擊手的典
範。
*原文為育齊所寫,建智增補出場紀錄。
2008年3月18日
黑鷹名人堂 周格右 #33
周格右 #33 (GeYou, Zhou) *2001~2005
Position:Outfield
Bats:Right
DOB:9/26/1982
*格右學長共參與
01年淡江史學盃、02年台大史學盃
03年東華史學盃、04年成大史學盃
Creer Hitting Stats

Scouting Report
憑藉著過人的判斷力和與身材不相稱的強勁臂力,成為台大歷史系壘具代表性的外野手。長年擔任開路先鋒,推打更是爐火純青。周格右在系壘生涯中更是多名新進球員的啟蒙導師,新一代的歷史系壘能有今日規模,他可謂具繼往開來之功。作為打跑守三拍子的優秀球員,在其生涯最後一年的成大史學盃亦幫助球隊得到季軍,此後讓出外野位置以刺激學弟成長,並轉進內野解決球隊人手不足的窘境。他曾引用仙道彰的一句話,言曰︰「可以爽快地走了。」令人深感於其豁達與風采。
*原文為育齊所寫,建智增補出場紀錄。
訂閱:
文章 (Atom)